首页  新闻动态  理论学习  媒体看理工  关注热点  相关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理论学习>>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网——侯静婕:【战“疫”说理】从学理评“疫”逻辑深化青年爱国主义教育
2020-10-20 19:35  

2020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中再一次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爱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对爱国主义精神内涵的阐释应贯穿在思政教学的全过程。教学不能停,教育不延期。一场战“疫”,对广大高校思政教师及时、有效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出更高要求。作为这一事件的亲历者、记录者、讲述者,思政教师必须要在战“疫”中讲好思政,在讲“疫”中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不断引导青年学生增强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常讲常新。一场人民战“疫“,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离不开中国人民的顽强奋斗,也离不开中国精神的强大凝聚力。一场全球战“疫”的挑战,让世界看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思政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应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遵循爱党、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本质要求,坚持家国情怀和世界视野相统一的基本原则,以问题为导、以目标为导向、以效果为导向,着力讲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讲好“集中力量”何以达成: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鲜明体现,坚定制度自信


“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之制”的显著优势,也是成就“中国之治”的重要法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及时对疫情防控工作提出总要求、总部署,领导疫情防控“总体战”。党中央迅速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在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并向湖北等疫情严重地区派出指导组,使得疫情防控工作得到科学及时全面的部署。国务院成立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各部委有效沟通、协调工作。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各地区迅速统一思想、密切协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列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显著优势的首位。思政课教学就是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在举国战“疫”中发挥了主心骨、定星盘的重要作用,各地区各部门形成了防止疫情扩散蔓延的强大合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的显著体现。由此,教育引导学生体会到中国制度绩效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坚定跟党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讲好怎样切实办好“大事”:切实体会“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践部署,坚定政治认同


集中力量办大事,办的始终是关乎人民利益的大事。在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一系列战“疫”工作部署中,“人民”一词贯穿始终。在当前疫情防控最关键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首先考虑尽最大努力防止更多群众被感染,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病患生命。保障生活必需品的供应,着力解决群众实际的生活困难等诸多举措,无不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具体落实和体现。“经济社会是一个动态循环系统,不能长时间停摆”,因为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也是为了人民。在确保疫情防控措施到位的情况下,各地适时启动分区分级、分类分时、有条件的复工复产。复工就是稳就业,复产就是稳经济。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和复工复产工作的着力点,都是为了保障人民利益的最大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进一步凸显人民性这一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实践品格。在马克思的思想维度中,只要人民成为自己的主人、社会的主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人,共产主义理想就一定能够在不断改变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中一步一步实现。在当代中国的具体时空中,人民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推进社会的永续发展,迫切需要在不断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中有力推进。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新定位,体现了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思政课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读懂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形成和坚定高度的政治认同。


讲好战“疫”事迹为何感人:有效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精神


决胜战“疫”的力量和信心来自人民,中国精神为中国人民的团结一心注入了强大凝聚力。抗击疫情是一场同舟共济的人民集体行动,各战线工作人员的执着坚守、无私奉献,广大群众的守望相助、众志成城,以及疫情防控过程中涌现出的众多感人事迹,不仅带给我们无数感动,而且激发了青年学子的爱国热情。将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志、强国之行,必须以提高爱国主义的理性自觉为实践前提。无数战“疫”英雄的宝贵品格,凝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是中国精神的彰显。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以讲好中国精神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显示,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达成辩证统一的内在逻辑。文化和价值观都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意识不会凭空而来,它的产生以社会存在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经历的一次次磨难中形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形成,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社会意识一经形成,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促进社会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规定性。认识的完整和飞跃离不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思政课教学就是要在深入解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内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感恩、感动的同时,完成从感性认同到理性认同再到知行合一的升华,把爱国之情融入到祖国改革发展的伟业之中,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国精神。


讲好国际战“疫”形势:全面深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学理认知,形成全球视野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是在全球疫情暴发后才提出的。早在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演讲时,第一次向世界正式传递了关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理念。七年后的今天,中国在全力抗击本国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同时,更加积极参与国际抗疫合作,一以贯之地体现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所具有的大国担当。病毒不分国界、不分种族,正如其他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一样,威胁着世界各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疫情是暂时的,合作是长久的”,只有全球合力,才能共克时艰,这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核心要义的生动诠释和经验证明。


当今,全球正面临着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诸多威胁,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荣辱与共。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联系不断加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人类面对共同的挑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唯有团结协作,才能有效应对。疫情发生后,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时发布疫情信息,分享病毒研究成果,同世界卫生组织保持良好沟通,编写多语种的疫情防控和诊疗方案等技术文件供他国使用。在国内企业的复工复产工作有序推进中,在“一带一路”合作机制的统筹协调作用持续发挥中,中国继续做好世界经济合作发展的强力引擎。在维护金融秩序、保持贸易畅通、稳定全球供应链方面,进一步展现中国的世界责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当今世界,冲突与争端仍未停止,不同文化间的误解与偏见依然存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任重而道远。兼济天下、融突和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溯因,也是突破零和博弈思维陷阱的金钥匙。思政课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兼具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发扬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包容互鉴中关注关乎人类发展的诸多问题,担当起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使命。


爱国主义,应该用实践去讲,广泛而全面地讲。除了教学内容设计方面,思政课教师还要注重教育形式对于内容的反作用,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丰富教育载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将爱国主义精神内涵蕴含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不断引导学生增强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一方面,思政课教学要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学生总有一天会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进宽广的社会生活场景。为此,思政课教师需要做到立足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中的隐性教育资源,在生活实践中对学生给与正确引导和积极启迪,让学生体悟思想的变化和收获,提升学生自信心和责任心,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学要与学生的专业知识习得紧密结合。学生未来会走向各种社会化的工作岗位,将专业技能不断应用到丰富的工作实践中。为此,思政课教师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夯实思政教学的学理支撑。同时,思政课教师更要积极探索“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的新模式,把握好理想信念的引领与专业知识的讲授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引导学生有能力、有责任、有信心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勇挑重担,将小我融入大我,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本文系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TJZXQN19XSX-00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天津市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联盟研究员)

关闭窗口
最新通知  
图文速递 更多>>

天津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60215616

办公邮箱:jxc@tj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