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  理论学习  媒体看理工  关注热点  相关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正文
“七新”改革进行时|研究生院:立足“七新”改革理念 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5-04-28 08:24 刘炳春  研究生院

为积极响应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以“七新”改革为导向,以实新行动为抓手,研究生院紧密结合学校研究生教育工作实际,聚焦优化招生选拔机制、构建分类培养体系、优化教育教学模式等关键环节,精心谋划并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致力于打造具有天理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品牌,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优化招生选拔机制 构建本硕博衔接体系

科学制定招生计划,吸引优质生源,提升博士生招生人数和招生比例,提高本校生报考率、“一志愿”报考率和录取率,持续优化生源结构。实施“研零计划”,支持推免生提前修读研究生课程、提前确定导师、提前参与科研项目,提早培养科研能力,为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打通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培养阶段,统筹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利用“推免”“硕博连读”等方式,贯通学校本硕博连续培养渠道。探索本研贯通式的课程体系,统一安排课程、科研实践、管理考评,有机衔接、递次推进、贯通融合。


强化分类培养理念 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持续推进分类培养,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选聘企业导师联合指导研究生,帮助学生尽早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提高人才素质与产业需求的适配度,推动学校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


将现代产业、创新型企业全方位参与学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探索“专业+行业(产业)”双导师制度,推动校企共建高水平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强化校企科研合作,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完善学位授予程序 构建全过程质量保障体系

探索建立以多元学术创新成果评价为支撑的学位授予标准,构建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差异化授予标准。学术学位侧重科研创新能力量化指标,专业学位强化实践应用能力考核。划分权责框架,厘清导师、学院、学校三级职责,实现学位评定全流程的标准化管理,增加线上学位申报功能。


打造全过程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招生——培养——就业”培养全流程模式,完善修订研究生管理规章制度,涵盖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形成全链条制度保证,实现全过程质量保障,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优化教育教学模式 完善“大思政”工作体系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把“研究”贯穿于培养全过程。持续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不断探索和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全方位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交流合作,鼓励高水平学科主动“走出去”,开展深度合作交流,提升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完善“大思政”工作体系,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分类开设研究生思政公共选修课。建立优秀思政示范课程项目,以点带面,构建思政课程群。深挖学校的红色资源,并使其融入教育教学,让红色基因得以传承,使追求卓越成为师生的共同追求。


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 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围绕“产业亟需、军民两用”的学校特色,集结多家顶尖的军工院所和头部能源智能企业,构建有组织的博士生科研与人才培养体系,着重解决当前“课题——领域——企业——导师——学生”之间匹配不精准的问题。


坚持守正创新、协调发展,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发展、释放教育发展活力,增强教育发展的动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机制。


营造学科交叉创新生态 全面构建学科创新发展体系

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发力点,组织建设学科交叉中心试点,成立前沿学科交叉研究院。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为研究生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和发展动力,切实发挥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


推进人工智能与各学科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培养学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专业问题的创新能力。为新时代素质教育注入新内涵、提供新动能,构建教育教学新生态,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研究生院将结合学校学科与科研优势,探索研究生教育新模式新方法,激活产教融合新动能,建设与教育强国相适应的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开创学校研究生教育工作新局面。

关闭窗口
最新通知  
图文速递 更多>>

天津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60215616

办公邮箱:jxc@tj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