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在陕西省宝鸡市眉县金渠镇范家寨村千亩猕猴桃示范园内,我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创新交叉团队自主研发的“智能点花式猕猴桃授粉机器人”受邀惊艳亮相。这项融合视觉大模型、语言大模型与多级联动执行技术的“黑科技”,在“科技赋能·助力授粉”机械授粉演示会上大放异彩。

从实验室到田间:破解“卡脖子”难题
针对传统授粉技术效率低、成本高,制约产业升级等问题,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薛万利依托学院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积淀,联合眉县横渠镇、陕西物流集团产业研究院签订政产学研用协议,启动智能点花式猕猴桃授粉项目攻关。团队由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安雨辰,机械工程学院学生程泽宇,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学生国凌熙、陈晨等本科学生组成。团队扎根果园向果农虚心请教,先后采集近万条实验数据,经过3轮实验论证迭代,最终攻克开放环境下视觉感知、机械臂高精度定位等关键技术,实现授粉效率35朵/分钟、花粉沉积量0.3μg的突破。
技术创新:计算机学科的跨界融合实践
项目充分彰显了计算机学科的交叉优势,依靠隐空间知识对齐技术,开发任务驱动视觉大模型,解决复杂环境下花朵识别难题,目标感知准确率达95%以上,实现了“慧眼识花”;采用语言大模型优化人机协同动态规划,授粉路径规划误差小于0.1mm,确保了“智脑决策”;创新多级联动执行机构,通过反向驱动模型优化花粉分布均匀性,完成了“手脚协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表示,这套系统将计算机视觉、自动控制与农业场景深度融合,为果树智能化授粉提供了全新范式。

育人铸魂:田间地头的思政课
团队将“正学风、强本领、担使命”融入实践。这场从实验室到田间的接力,既是科技助农的突破,更是一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行走的大思政课”。此次创新成果正是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三全育人”体系的缩影——通过“学业导师制”“科创竞赛培育”等举措,培养出既懂算法又知农情的新工科人才。

科技报国:积极响应国家战略
宝鸡市眉县副县长王栋指出,天津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实践之旅,是践行以科技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的扎实举措。从学院的创新实践基地到陕西眉县的智慧果园,学校始终将服务国家战略作为使命,鼓励广大师生走出代码世界,在乡村振兴一线寻找科研命题,让计算机技术真正转化为强农兴农的生产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