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  理论学习  媒体看理工  关注热点  相关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理论学习>>正文
《天津日报》——张树明:“粮食安全”深刻蕴含党的多重治国理政理念
2022-07-16 10:48  

食为政首,谷为民命。当前,粮食安全仍是一个世界性挑战。中国的粮食安全有充分保障,根本原因是党和政府将其作为持久关注、重点施策的问题之一。2022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事关14亿多人口的饭碗。从本质上讲,粮食安全深刻蕴含了党和政府以人民为根本、以安全为底线、以农业为基础、以人类整体命运为关怀等多重治国理政理念。


一、以人民为本的使命宗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宗旨。”基于此,粮食安全的最终落脚点必须是、也必然是人民的根本利益。首先,要确保人民群众在全面小康基础上有更美好的生活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要“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其最根本的前提是人民能吃饱饭、吃好饭。在此意义上,党的初心使命、人民的幸福生活与实现粮食安全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是逻辑的也是必然的关系,是应然的也是实然的关系。


其次,要切实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亿万农民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主体,粮食安全以人民为中心必然直接地衍生为以农民为中心。党和政府始终注重提升农民种粮收益、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同步增长,实现农民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获得感,进而转化为农民种粮的意愿和热情。为此,党中央加紧落实一系列强农、惠农举措,紧密围绕保障农民种粮收益、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主动性而展开,将党和政府的理念真正转变为农民种粮的安全感、幸福感。


二、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的政治保障


粮食安全事关国运民命,涉及领域广泛、政策运作复杂,迫切需要党站在全局高度统一领导协调。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新中国处理粮食问题的实践经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临的新任务、新挑战、新特点,关于粮食安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丰富了粮食安全的理论内涵,强化了粮食安全的实践基础,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切实推动了我国粮食安全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


三、以安全为上的底线意识


粮食安全既具有突出的安全属性,又具有典型的民生属性。粮食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底线,以我为主、自力更生则是粮食安全的底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进一步强化粮食安全的底线意识,强调粮食安全必须靠自己解决,对外部不能有任何幻想。习近平总书记对主粮自给问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保障粮食安全是一切工作的优先问题和永恒主题。切实增强粮食安全的独立自主能力,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这表明,粮食安全已真正成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四、以农业为基的坚定共识


粮食安全的基础性地位直接决定了农业的战略性作用。重农、稳农、扶农、惠农、富农、强农是党和政府的优良传统及全社会的广泛共识。持续十数年不间断颁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是这一精神和政策的鲜明体现。此外,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也凸显了新形势下加快乡村振兴战略的紧迫性。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各地坚持实事求是思想,探索多样化的乡村振兴路径,丰富乡村振兴模式,大力推动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结合党中央提出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大食物观”等重要理念,乡村振兴战略的扎实有效推进有助于在巩固农村农业战略地位、确保粮食生产的基本规模和数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粮食产品的品质、丰富粮食产品的种类,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提升粮食安全效果。


五、以责任为大的世界关怀


中国秉持负责任大国的态度,深切关注世界的前途发展、关怀各国人民的命运疾苦,以实际行动对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首先,中国粮食自给自足减轻了世界粮食市场压力,维护了世界粮食市场稳定。其次,中国向他国提供力所能及的粮食和农业援助。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持续向国际社会提供了大量粮食和资金援助、人员培训和农业技术支持、农业设备和良种化肥援助等,帮助他国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彰显了中国履行大国责任的使命担当。再次,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实现粮食安全的重要经验借鉴和启示。中国用世界6%的淡水、9%的耕地资源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创造了奇迹,不仅完美回答了“谁养活中国”的疑问,更是为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为世界贡献了维护粮食安全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为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关闭窗口
最新通知  
图文速递 更多>>

天津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60215616

办公邮箱:jxc@tjut.edu.cn